[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简介]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西藏]-[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类乌齐县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类乌齐在藏语里是“大山”的意思,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市北部,东邻卡若区,南连洛隆、八宿,西靠丁青,北与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交界,幅员面积6340平方公里(0.634万平方公里)。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年平均气温2.6℃左右。县城所在地海拔3840米,地处国道317和国道214交汇处。全县辖2镇8乡,82个村(居)委,总人口58285人。素有“天堂类乌齐·三江花都城”、“西藏小瑞士”、“昌都后花园”之美誉。
全县有“六多”资源优势:旅游资源多、草场资源多、牦牛资源多、水资源多、矿产资源多、森林资源多。类乌齐县是古代“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嘎举派名刹“查杰玛”大殿,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珍藏着大量珍贵文物,是厚重的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缩影之一。伊日温泉在藏区久负盛名。长毛岭国家级马鹿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少有、西藏唯一的规模较大的野生马鹿养殖场。全县草场面积509万亩,可利用面积达497万亩。全县的牦牛存栏18.2万头,乳、肉、毛品质非常优良,在整个藏区具有相当的知名度,“类乌齐牦牛”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格曲河、紫曲河、吉曲河三大水系流经全县各乡镇,年平均流量为23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丰富。境内铅锌矿、菱镁矿、锡矿、铜矿、煤矿等矿藏储量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全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225716.63公顷,森林覆盖率35.61%。
【历史沿革】类乌齐,藏语译音意为“大山”。
考古发掘的昌都卡若遗址、小恩达遗址和察雅烟多遗址等表明在5000年前,包括类乌齐在内的康区已有原始先民进入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阶段。其粟类谷物和贝饰的发现,表明同黄河流域原始文化和沿海地区有一定的接触,反映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村落形态。据汉文史料记载,公元前4世纪初,秦献公“兵临渭首”,原居于青海黄河河曲赐支一带的羌人,避强秦之威,举众向西南迁徙,进入四川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与当地土著居民相融合,繁衍发展为许多部族、部落,大部分散居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逐水草而居,史称为“西羌”。是为康巴藏族的前身。
汉代,类乌齐一带属“外象雄”。唐初,属苏毗。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政权,诸羌部融入吐蕃。吐蕃政权设立“五茹”等行政建置。类乌齐及周边地区属于“苏毗茹”辖地,属“下部多康三岗”的范围。七八世纪之交,吐蕃攻打南诏时,类乌齐等地为前沿地带。
唐末,奴隶贫民大起义摧毁吐蕃政权,其原地域内复分立为各个部落,各据一地,类乌齐一带为游牧部落。
13世纪中叶,元朝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设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区政教事务。宣政院下设3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中“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朵甘思宣慰司”)具体负责包括类乌齐在内的今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区军政事务。类乌齐地方由嘎斯家族管理。
明代,先后设朵甘卫指挥使司、朵甘卫宣慰司,管辖类乌齐等广大康区。内部仍由嘎斯家族统治。
明末清初,和硕特蒙古固始汗统治康区,派德巴(营官)驻昌都等地,督率土司,征收赋税。类乌齐为昌都德巴管辖区。
清康熙五年(1666年,藏历第十一绕迥火马年),类乌齐嘎斯家族绝嗣,法台继任实行活佛转世制,开始形成由扬贡喇章夏仲喇章“两个喇章”和吉仲 、帕曲,夏仲“三大活佛”治理时期。清雍正元年(1723年,藏历第十二绕迥阴水兔年),雍正皇帝册封第一世帕曲为“协理黄教诺门汗”名号,将类乌齐一带封赐给帕曲活佛。宣统二年(1910年,藏历第十五绕迥阳铁狗年)六月,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昌都推行“改土归流”时,在类乌齐新设恩达县,隶属察木多(昌都)府。
民国初,类乌齐仍由“三大活佛”管理。民国七年(1918年,藏历第十五绕迥阳土马年),藏军占领类乌齐后,西藏地方政府设类乌齐宗,派驻“拉尼”(相当于宗本)管理类乌齐政教,属昌都朵麦基巧(总管)管辖,结束了“三大活佛”管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藏历第十六绕迥阳木狗年),民国政府派参谋次长黄慕松赴拉萨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途经昌都时,在昌都设立蒙藏办事处机构,监管康区地方事务。翌年,民国政府任命类鸟齐寺管家诺那为“西康宣慰使”,并在康定成立“西康宣慰使公署”。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藏历第十六绕迥阴土兔年),西康省正式成立(省会康定),类乌齐隶属其管辖。但实际上西康省未在类乌齐行使有效管理。
1950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类乌齐。1951年8月,中共昌都分工委通过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派出军事代表到类乌齐开展工作。9月,成立类乌齐军事代表处。10月,成立类乌齐宗人民解放委员会,隶属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1951年11月5日,召开类乌齐宗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经过协商建立类乌齐宗人民解放委员会(属临时性过渡行政机构),管理统战、民族、宗教和建设、财政、文教、卫生、兽防、邮电等工作。
1959年3月,西藏地方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全面武装叛乱,人民解放军奉命平叛,并进行民主改革,彻底推翻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1959年5月,类乌齐宗改为类乌齐县,并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昌都专员公署;同时成立中国共产党类乌齐县委员会。类乌齐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设4区20个农牧协会。1961年,设4区23乡。1963年,设6区32乡。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全县建立6个区委、区公所,32个乡党支部、乡人民政府及相应的政府工作部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类乌齐县党、政领导班子受到冲击。1968年5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各区、乡及企事业单位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1970年后,在6个区革命委员会陆续成立34个人民公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拨乱反正,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1980年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中央给予西藏特殊优惠政策。类乌齐县率先在农区实行土地、牛羊承包责任制,顺利地进行了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撤社建乡,恢复为6区32乡。1988年4月,撤区并乡,全县建制为2镇8乡。
2000年,类乌齐县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主要有中共类乌齐县委,所属工作机构主要有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县政法委员会、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和2个镇8个乡党委基层组织,以及县工会、共青团类乌齐县委员会、县妇女联合会等工作机构。政权机构有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及所属委办。县人民政府主要工作机构有政府办公室、计划经济委员会、财政局、民政局、国税局、公安局、农牧局、劳动人事局、贸易局、文教局、卫生局、林业局、乡镇企业管理局、民族宗教局、邮政局、电信局、公路局等,全县辖2镇8乡,人口40598人,其中藏族38095人,汉族及其他民族2503人。
【自然地理】类乌齐县地理坐标东经95°48′19"至96°51′48",北纬30°56′07"至31°56′11″之间。地处青藏高原三江流域西南部、横断山脉上段的高山峡谷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整个地貌景观呈山原类型,分为高原山原面、高原山原宽谷和高原山原峡谷3部分。全县地貌分别受念青唐古拉山余脉伯舒拉岭和他念他翁山控制,随山脉走向决定河流的流向,造成山间河谷深切、沟壑纵横、峡谷众多、坡向分明的特点。桑多镇、类乌齐镇、岗色乡、伊日乡、卡玛多乡、长毛岭乡基本属于高原山原面,同时伴有高原山原宽谷;吉多乡、尚卡乡、宾达乡、甲桑卡乡基本属于高原山原峡谷,又间有高原山原宽谷。县内两条山脉构成诸峰重叠、山势陡峭的骨架。全县最高处为色吉神山雪峰,海拔约5790米;最低处为尚卡乡的达让村,海拔3439米。
域内属高原气候区,为内陆干燥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为2.6℃(7月份平均气温为12.1℃,日平均气温在5℃以上的天数有120天,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的持续期为250天;昼夜温差大,温差在15℃),全年无霜期只有50天左右(平均日照时数为180.3小时/月),年降雨量在550-650毫米之内;年蒸发量1630毫升,年平均气温在2.6℃,无霜期30天,平均气压660毫帕。干旱、洪涝、泥石流、霜冻、大雪、冰雹等自然灾害严重。
县域属澜沧江水系,河流交织,水量充足。以紫曲、格曲、昂曲3大河流为主的大小河流总长800千米以上,水域面积692.5公顷,年平均径流量为22.33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约160万千瓦,可开发量15.674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9.8%。境内有大小高原湖泊近200个,各乡(镇)均有分布,水域面积达221.6万平方米,占全县水域面积的32%。境内温泉较多,伊日乡的伊日温泉最为有名。
2000年,全县耕地面积49500亩,约占全县总面积的0.55%,全属旱地。主产青稞、春麦、豌豆、元根、白菜、萝卜、土豆、菠菜、莴笋、大葱、红萝卜、大蒜、花菜、莲花白等。有草场面积50971427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7.83%,多为春秋草场和夏季牧场。主要牲畜有牦牛、黄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骡、猪、鸡。森林面积10195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7.59%,木材蓄积量为870多万立方米,木材外销一度成为县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野生树木有松树、柏树、桦树、野柏杨等乔木和杜鹃树、婆婆柳、柳等各种灌木类。野生动物有马鹿、獐子、石青羊、藏原羚、黧牛、塔尔羊、棕熊、豹子、豺、狼、猞猁、水獭、旱獭、狐狸、草狐、石貂、狸猫、草豹、猴子和秃鹫、胡兀鹫、雕鹰、鸢鹰、鹊鹞、雪鸡、松鸡、榛鸡、斑鸠、马鸡、杜鹃鸟、黄鸭、白鸭、黑颈鹤、鸽子、雪鸽、百灵鸟、鹌鹑、蛇等。鱼类有鳊鱼、花鱼、土鱼、草鱼、鲢鱼(俗称石爬子)等。对野生动物实施了有效保护。药材主要有虫草、贝母、知母,红景天、小丛红景天、西藏雪灵芝、秦艽、党参、一支蒿、颠茄、三颗针、鹿茸、麝香、熊胆等。矿产主要有煤、锡、铅锌、金、铜、铁、石榴石、水晶石、菱镁矿、大理石、云母、石膏、石灰石等。其中马查拉煤矿储量为170万吨,可开采量87.5万吨。
主要景区既有益吉神山、德青颇章神山、色吉雪山、唐代柏林、伊日温泉、崩勒溶洞、海市蜃楼湖和措嘎玛神湖等自然景观;又有享誉藏区的类乌齐寺(查杰玛寺)、确雅玛塔林、古墓葬、马鹿场等人文景观。
【行政区划】类乌齐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东经95°49′至96°58′,北纬30°58′至31°58′之间,北与青海省囊谦县相连,西邻丁青县,南与八宿、洛隆县接壤,东与昌都市卡若区毗邻,县城地处国道317线和214线汇合处,县城所在地海拔3840米,平均海拔4500米,年平均气温2.6℃左右,距昌都105公里,距拉萨市947公里,距成都市1400公里。全县幅员面积6340平方公里(0.634万平方公里),属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县,辖2镇(类乌齐镇、桑多镇)、8乡(伊日乡、卡玛多乡、长毛岭乡、滨达乡、尚卡乡、吉多乡、岗色乡、甲桑卡乡),8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